【人物名片】柯宇杰,武汉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2021级学生,2024年国家奖学金与陈一丹奖教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双料得主。专业平均分90.5,排名年级第一,累计获国家级荣誉3项、省级荣誉13项。他设计的校友卡和武汉学院二十周年校庆时间囊封盖,成为校园文化符号;发起的非遗传承项目获省级表彰,带领的“筚以工作室”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

设计逆袭路:把挫折熬成高光
2022年,柯宇杰第一次参加校庆时间囊封盖设计比赛时遗憾落选。但是他没有气馁,而是选择“从哪里跌倒就哪里爬起来”。此后一年的时间里,他深入校园,细致观察每一处角落,从建筑物的名字、来源到特征形象,从学校的特色帆船专业到公益性办学理念,柯宇杰不断挖掘和提炼校园文化精髓。一年后,他再次参赛,以融合校园地标、帆船专业和公益办学理念的作品拿下二十周年校庆设计一等奖,作品和名字刻在企鹅广场。“我想让这份设计成为武院文化的缩影,即便多年后开启时间囊,也能感受到母校的精神。”他说。

在时间囊封盖设计中“走红”后,他又承担了校友卡的设计任务。校友卡同样承载着他的巧思:以学校标志性宝蓝色为主色调,背景是简笔勾勒的红楼,左右两侧的梅花鹿昂首而立。“雄鹿象征毕业学长的坚毅,雌鹿代表在校学子的灵动,寓意武院人从这里启程,奔赴各自的前路。”这张校友卡如今成为许多校友珍藏的纪念品。

非遗传承者:从恩施深山到校园课堂
大二时,柯宇杰跟随老师踏入非遗保护领域,从此开启“文化寻宝”之旅。在恩施女儿城,他带着团队调研西兰卡普织锦、千年大漆工艺和神秘傩面具,用镜头记录下传统手艺人的坚守。“这些技艺不该被锁在博物馆里。”回校后,他发起非遗体验“三部曲”:汉绣工作坊挤满好奇的学生,漆扇DIY活动引来排队打卡,傩面元素更是被他融入课程作业,连任课老师都赞叹:“你把非遗变成了看得见的青春。”
这些实践不仅让“筚以工作室”在校园走红,更让他获得共青团省委的认可,被评为湖北省社会实践先进个人。“非遗不是老古董,只要用年轻人的方式打开,它就能‘活’过来。”柯宇杰说。
平衡大师:在热爱里找到答案
从竞赛“小白”到团队主心骨,柯宇杰的转折点始于大二。彼时,他受专业竞赛启发,拉着室友成立“筚以工作室”,名字取自“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寓意在艰难中开拓。没有经费,他们就借用学院设备;缺少人手,便动员学弟学妹参与。两年间,团队围绕荆楚文化策划非遗沙龙、开发文创周边,甚至将漆艺与传统游戏结合,最终以非遗数字化项目拿下国家级创业立项。“我们想证明,热爱和专业从不是单选题。”

身兼朋辈导师、青马班班长等多职,柯宇杰的秘诀是“让每一分钟产生复利”——专业作业融入非遗课题,活动策划结合设计实践,甚至校园漫步时也在观察海报排版。“刷到好看的设计,我会立刻分析配色和构图,下次创作就能用上。”作为两届新生的朋辈导师,他常分享自己的“笨办法”:“迷茫时,先做好手头的事。就像设计校庆井盖时,我也没想过有一天名字会被刻上去。”
如今,他正带着“筚以工作室”筹备新项目:“武院的帆船、图书馆、红楼……这些元素还能讲出更多故事。”手握那幅被永久篆刻在时间囊封盖上的设计作品,他笑得笃定:“我们的目标,是让设计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