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南非访学团正在斯坦陵布什大学,参加为期三周的国际访学项目。该项目经费由学校牵头全额资助,已顺利举办五期。以下为本期访学团部分学生的心得感悟:
【艾欣旖然 英语2305班】
来到南非,最深的感触莫过于中非文化间的差异。和室友闲聊时,我们常因语言障碍而产生一些误解,但我们都愿意给对方时间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倾听对方的感受。

当我委婉表示某些话题不便深入时,同学们仍会追问,这让我感到不适。后来才明白,这并非不尊重,而是不同文化对“自由表达”的理解存在偏差——他们习惯直抒己见,我们则更讲究分寸。
其实,矛盾多源于沟通不畅。当我试着心平气和地说明“这个话题让我有些为难”,而非简单回避时,对方往往会理解并调整方式。室友也常说,解开误会的钥匙,就藏在坦诚的交流里。
另外,翻译科技的使用也需要我们谨慎思考。许多翻译软件也会出现漏听漏翻而导致翻译错误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提升自身的语言水平以更好地更准确地理解对方所说的内容。

尊重差异,不代表妥协;保持立场,也不等于封闭。在一次次磨合中我发现,语言或许有壁垒,但善意能穿透一切。当我们都愿意换位思考,那些因文化不同产生的摩擦,反而会成为理解彼此的契机
【程宇康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帆船班)2301班】
在如今这个全球紧密相连的时代,跨文化交流变得愈发重要且常见。我和来自南非的同学Neo之间的故事,就是一次温暖又自然的跨文化交流经历,而乒乓球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刚认识Neo时,他可能是出于警惕,不喜欢跟人交流。在日常社交场合中,他也是独来独往,很少主动和其他同学搭话,眼神里透着对我们的谨慎。我猜想,或许是因为我们这群陌生面孔的到来,让他有些放不开。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有了一起打乒乓球的契机。我平时就喜欢打乒乓球,球技还算不错。拿起球拍,我便全身心投入到这场对决中。我专注地发球、接球,每一个动作都自然流畅。Neo一开始还有些生疏,但很快就被我的球技吸引,眼神里逐渐露出了惊讶和钦佩。
随着球来球往,我们之间的氛围变得越来越轻松。这场乒乓球赛就像一个神奇的催化剂,打破了我们之间的隔阂。在那之后,Neo主动和我聊了起来,虽然我们才刚刚认识,但我们的关系迅速升温。从那以后,我们经常相约一起打球。在球桌上,我们分享着各自国家的故事、文化和风俗。通过交流,我了解到了南非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传统,Neo也对中国的历史和发展状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跨文化交流其实并不复杂。一个共同的兴趣爱好,就能成为连接不同文化的纽带。只要我们怀揣着真诚和开放的心态,就能跨越文化的差异,收获珍贵的友谊。
【李静娇 网络工程(华为实验班)2201班】
【宋磊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2302班】
在南非访学的这段日子,镜头成为我和宋磊记录见闻、传递感悟的重要窗口。那些或清晰或带着些微颗粒感的画面里,藏着跨文化交流的惊喜、碰撞与温暖,每一次回看,都像是重新推开通往多元世界的门。
课堂上的那次小插曲,至今仍让我们印象深刻。来自巴西的女孩因为语言表达的偏差,一度让大家产生了关于国家间小冲突的误解。当我们带着好奇与善意走近她,用镜头对准她,听她讲述自己的想法时,才发现这只是一场源于文化好奇的美丽误会。她睁着明亮的眼睛,认真地说:“我一直对中国文化特别着迷,那些古老的故事、独特的传统,就像神秘的宝藏,而且我的父亲在南京工作,所以我太想来中国看看了!” 镜头里,她脸上的真诚与对中国的向往清晰可见,那一刻,语言的障碍被打破,文化的共鸣在眼神交流中流淌。

还有那些关于南非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画面。在南非开普敦的海滩上,我遇见了一个约十二岁的男孩。起初,他十分害羞。当我尝试打招呼时,他立刻低下头,低声告诉我他来自哪里,似乎不知该如何应对我这个陌生外国人的搭讪,气氛一时有些尴尬。
正当我犹豫是否该放弃离开时,他的狗狗——一只活泼的金毛犬湿漉漉地从海里跑上岸,欢快地甩着水。我自然地笑着指了指他的狗狗,说了句“这是你的狗狗吗,它好可爱!” 没想到,这句话像打开了开关。男孩的表情瞬间明亮起来,羞涩一扫而空。“它叫闪电!”他兴奋地向我靠近,开始热情地介绍他的伙伴:闪电如何聪明、如何勇敢地追逐海浪、甚至有一次走失又奇迹般找回家的故事。他讲得眉飞色舞,滔滔不绝,之前的紧张完全被对爱犬的自豪取代了。
我们就这样聊开了。当他得知我来自中国时,眼睛一下子亮起来,带着毫不掩饰的惊叹。“中国?!”他几乎雀跃起来,“我知道!那里有会喷火的龙!还有万里长城,一定非常非常强大!” 他用孩子天真而炽热的语言,描绘着他想象中的中国,充满了向往和赞美。听着他口中那个“强大又美好”的中国形象,我内心深受触动。那一刻,我清晰地意识到,在异国他乡遇到的每一个普通中国人,在对方眼中,就是“中国”最具体、最直观的呈现。我们的言行举止、态度风貌,都在无声地塑造着他人对这个国家的认知。这让我瞬间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也再次提醒我:在国际交往中,我们每个人都是行走的文化名片,有责任以最好的姿态,向世界传递真实、美好的中国形象。

每一次按下快门,都是在为跨文化交流存档。这些照片里,有误解后的和解,有好奇催生的向往,有多元带来的震撼。它们提醒着我们,无论身处何方,镜头都能成为跨越障碍的桥梁,让我们看见差异背后的共通情感,也让远方的故事,通过影像,传递到更多人的眼前与心里,成为促进文化理解与交流的微小却有力的火种。
【李伟静 新闻学2201班】
【谢晓慧 审计学2202班】
当飞机降落在开普敦机场时,舷窗外铺展的不是想象中非洲大陆的狂野荒原,而是一片被白蓝灰三色建筑温柔包裹的城市肌理。这场南非访学之旅,本以为会是一场纯粹的学习生活,却在街巷的烟火、酒杯的碰撞与陌生人的微笑里,撞见了更生动的生命褶皱——原来这片土地的故事,从来不止于山海。

南非的城市像一本摊开的调色簿。斯坦陵布什是南非第二古老的城镇,以其历史悠久的开普荷兰式建筑、众多的葡萄酒庄以及美丽的橡树成荫的街道而闻名,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斯坦陵布什小镇的街道旁,开普荷兰式建筑以白色为底,蓝色勾勒窗沿,灰色的屋顶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矮矮的楼层依偎在山脚下。橡树的浓荫与葡萄藤的卷须缠绕着街道,空气里浮动着清甜的果香——这里是南非葡萄酒产业的心脏,肥沃的山谷滋养着百年葡萄藤,也酝酿出独特的城市气质。

不同于国内酒桌上的推杯换盏,南非的葡萄酒社交更像一场安静的分享。人们围坐在橡木桶旁,轻声谈论年份与产区,偶尔举杯示意,酒液在杯中摇晃的弧度里,盛着不疾不徐的生活节奏。这里是生产优质葡萄酒的理想之地,百年的酿酒历史,温和的地中海气候,以及多样性的风土条件,使得赤霞珠在这里广泛种植,波尔多混酿风靡一时,因此,这里被誉为南非"波尔多";其风土条件的多样性也让南非被人们称为“赤霞珠王国”。

餐饮文化里藏着更细腻的规则。在当地餐厅用餐,若享受了服务,也会收取一定的小费,这不是强制的约束,更像一种默契的尊重。用餐结束也会迅速收走餐盘,只为给顾客留下饭后洽谈的美丽空间。
南非人的热情,彰显在社交里的温度刻度。从打招呼的方式里就能读懂。初见的朋友会握手点头,熟络后则会拥抱贴面,孩子们会仰起脸笑着说“Hello”。但这份热情里,藏着需要细心体察的边界。
肤色话题是最敏感的雷区。同行学生助理Aqeelah反复提醒我们禁忌词汇,提及种族时需用“非洲人”或具体族群名称。一次在小镇市集,我们想给玩耍的孩子拍照,被一位母亲温和制止:“他还没准备好成为风景。”原来,许多家长忌讳孩子被镜头定格,这不是抗拒,而是对隐私的珍视。
眼神交流也有讲究。直视太久会被视为不礼貌,交谈时目光轻落对方肩头,反而更显尊重。这些细节像一面镜子,照见不同文化对“得体”的定义——热情不代表无界,友好需要恰到好处的距离。

离开小镇的那天,阳光依旧灿烂。回望这片土地,小镇的风、建筑的色彩、陌生人的微笑,共同编织出比风景更动人的画面。在这里,我们看见的不仅是山海的壮阔,更是不同生活方式的碰撞与共鸣——或许,旅行的意义从来不是打卡地标,而是学会用他人的眼睛,重新打量世界。接下来,我们也将在世界的尽头寻找地理书上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