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上午,我走进学4306教室,聆听信息工程学院王右雪老师的《人工智能引论》课。她以“认识教师、认识课程、认识自我”为主线,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富有启发性与互动性的第一课。
认识教师:情感传递,拉近师生距离
课堂伊始,王老师通过轻松幽默的自我介绍,分享了自己的教学要求与上课习惯,迅速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她强调“老师不仅仅要去规划学生的学习,还要倾听学生的需求”,鼓励同学们在课堂中积极提问、勇于表达,营造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
认识课程:重构两套教学方案让学生“点餐”
在“认识课程”环节,王老师并未采用传统的单向讲解方式,先是引导同学们参与教材目录的讨论,简要说明了该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定位、主要内容与课时安排。再结合自己暑期对《人工智能引论》这门课程近几个学期的教学反思,重构了两套教学方案,并分别进行优、劣势比较,随后要求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热烈。最后利用学习通平台,请同学们现场投票选择本学期更倾向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案。同学们最终确定了以“项目驱动+情景模拟”为主的教学方案。
认识自我:希望每位同学规划主动学习路径
“你为什么选择这门课?”“你希望在这门课中学到什么?”“你对自己有怎样的期待?”王老师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同学们进行自我反思与目标设定。大家通过手机端提交答案,教师实时展示部分回复,并以此为基础,明确了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学生个人目标的契合点。她特别强调,期末考核将不仅关注知识掌握,更注重能力提升与目标达成度,希望同学们以目标为导向,规划主动学习路径。
听完这节课,给我的强烈感受是,她打破了传统的课程简介,而是充分利用暑期的教学反思,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等多个维度,鼓励同学们讨论后“点餐”,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为新学期的教与学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