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下午,江城武汉风轻云淡,碧空如洗,位于黄家湖湖畔的武汉学院绿树掩映,繁花如织。此刻,在该校行政楼3楼的一间办公室里,校长李忠云正接受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的专访,话题围绕武汉学院的发展历史、办学成就和未来规划展开。窗外,一群群大学生们或徜徉于草坪之间,或奔跑在操场之上,风铃般的笑声和青春的气息交织成一首美妙的乐章……
- 嘉宾介绍 -
李忠云
武汉学院 校董、校长
国务院督导委高校本科评估委员会委员
华中农业大学前党委书记
- 主持人介绍 -
陈志文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陈一丹先生公益性办学的情怀打动了我
陈志文:您是77级的,当时高考您报考的是哪所大学?
李忠云:高中毕业后,我回乡工作,担任过大队书记。高考恢复后,我报考了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但最终被华中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录取,并作为师资留下来。多年未学习,我们都非常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都如饥似渴地学习。
陈志文:与当代大学生相比,您那一代大学生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李忠云:我们那一代人最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自立意识。当时的大学生无论做什么都非常认真,追求极致,总希望把事情做到最好,不留遗憾。
同时,我们拥有坚强的毅力,能够可持续地坚持,我们这代人吃过很多苦,比如,当时在农村里那么艰苦的条件劳动,那么大的太阳下面暴晒都没有问题,后来到城市来学习以后,人家认为这苦那苦,我们觉得都不是那么苦,反而认为学习是一种享受,这是我们的特点。
陈志文:您在中南财经学院和华中农学院都有过求学经历,这两所学校的教育给您带来了什么?
李忠云:这两所学校有着不同的办学和教学模式。华中农学院学风严谨,学生们朴实无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非常认真;而中南财经学院则采取开放性的办学模式,当时学校有很多讲座,大家都排队参加提前去占位置。
陈志文:您为何选择加入武汉学院?
李忠云:我有一个同学叫吴汉东,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前校长。吴汉东所带的一个博士生是陈一丹先生的助理,他知道陈一丹先生有善心,在香港、深圳等地都办过中学。他觉得陈一丹既然能办中学,为什么不办一所大学?陈一丹先生听取了建议,在经过考察后,2009年,陈一丹先生向武汉学院投入资金,买断办学权,成为学校独立投资举办方。首期总投入达20余亿元,这使得武汉学院成为国内投资额最大的民办公益大学之一。在投入之初,陈一丹先生就确定了武汉学院办学的公益性质,在办学章程里承诺不从学校拿走一分钱,并在政府的《办学许可证》明文固定了下来。
一次晚宴上,陈一丹先生指着一幅和斯坦福大学相关的照片深情地对我说,现在中国的民办教育还不是很强大,但相信将来民办教育和民营企业一样,一定有长足的发展,希望武汉学院的未来能够像斯坦福一样。此前,尽管许多朋友和老领导都建议我来武汉学院,但最重要的是我对陈先生的钦佩,他的公益办学情怀深深打动了我。
尊师就是重教
必须发挥教师的内在积极性
陈志文:武汉学院是一所怎样的大学?
李忠云:陈一丹先生的目标非常明确,要把武汉学院办成一所最受尊敬的民办大学,真正让人通过学习能够改变命运,他认为教育是一个志业,而非生意,不是办企业。受人尊敬不仅来自自我评价,更源于专业同行和社会的评价,要成为专业同行中的“最受尊敬”,以及学生、学生家长、社会公众的“最受尊敬”。最直接的评价维度是学校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教育,以及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
陈志文:武汉学院的办学思想是什么?
李忠云:我来到武汉学院以后,第一项工作就是对学校的管理制度进行了全面清理,即废改立。废改立意味着所有规章制度必须符合教育规律和大学办学规律,确保学校依法办学、民主办学。例如,所有涉及教职工利益的事项都要提交教代会讨论。学校的重大问题,如学科建设,也要经过教师讨论。尊重教师,他们就会有一种动力,学校的发展依赖教师。你不尊重教师,教师不拥护学校的发展,不拥护领导班子,他是不会发力的。教师必须用心教学,带着情感来教书育人,他才能够把学生教好,真正能够做到教书育人,我们必须发挥教师的内在积极性,凡是重大问题都要听取教师的意见,尊师就是重教。
另外,武汉学院还积极地引进博士学位的教师,具有留学经历的教师,像我们最近这一年多,引进了将近30个博士学位的教师,而且还引进了一些具有外国国籍的教师。没有好的教师力量是难以培养出好的人才,没有优秀的师资力量,很难称得上一个值得人尊敬的大学。
陈志文:担任校长5年来,您遇到的最大困难或挑战是什么?
李忠云:最大的困难是优秀教师的流失。当时学校不太稳定,优秀教师难以留住。他们内部有一个教师群,经常分享哪个学校好,往那里去,这是当时最大的挑战。
另一个挑战是当时国家对民办教育的支持不足。虽然我们长期在公办高校工作,有一些资源,但仍然需要耗费很多精力。严格来说,我们办的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但一直没有被认定为公益办学,这带来了很多问题,如税收问题。因为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公益办学是与公办高校相同的待遇,它不仅不收税,而且政府还给予支持,不被认定,感觉到很难。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交叉融合创新育人
陈志文:武汉学院在办学模式上,有哪些举措?
李忠云:武汉学院的办学定位是应用型、重特色、国际化。在应用型方面,我们积极探索"一主体、两融合"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提升其专业和实践能力,强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创新育人,以内涵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
武汉学院与许多企业合作,如与腾讯合办软件工程精英班,与华为合办网络工程特色班,与京东合作办供应链管理专业,与中软国际有限公司共建互联网产业学院等,实现真正的产教融合。
此外,武汉学院鼓励学院(部)结合学科和专业优势,以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为导向,开设一批“双证书”应用型人才特色班。特色班实行“双证书”培养模式,将国际执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先进理念、国际标准和前沿技能知识融入到特色班的培养方案之中,并且支持学生在读期间参加相关国际执业资格证书考试,体现人才培养的先进性和国际性。
2023年,武汉学院师生出国(境)访学交流项目全面恢复,学校拿出了380多万元,开展系列师生出国(境)访学交流项目,资助总人数逾百人,出国(境)访学交流人数达91人。6月18日,武汉学院2020级腾讯班40余名学生踏上了香港交流访学之行。7月,学校学生还分别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访学,老师则前往日本访学。不仅如此,在武汉学院,不出国门在学校同样能够感受到国际化。武汉学院创新与英国剑桥大学的合作模式,打造了剑桥名师在线讲堂、剑桥全球素养教育在线工作坊。
陈志文:如何让老专业焕发生机?武汉学院如何落实交叉融合?
李忠云:为了做好学科的交叉融合,武汉学院开展了两次教育思想大讨论,从思想观念上解决问题。交叉融合不是一方融一方败,而是互促共进。例如,信息技术与传统的财经政法专业结合,交叉发展,学生的培养会更好。其次,从人才培养方案上解决问题;最后,从教师团队建设上解决问题,教师知识的交叉融合才能带动专业的融合。
武汉学院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为优势,以工学(信息科技)类专业为特色,文学、艺术学、教育学、理学等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比如,武汉学院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既要掌握计算机科学、高等数学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也要掌握经济学、管理学、财务会计、市场营销等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和知识。
近年来,学校不仅积极发展供应链管理、跨境电子商务、国际经贸规则等跨学科交叉专业,还依托经管法优势专业推进课程交叉融合,设置跨学科交叉选修平台,为其他专业开设经管法指定选修课。
陈志文:武汉学院与一般公办学校相比,它的优势是什么?
李忠云:在人才聘用方面,民办大学的优势明显,不像公办高校,如果引进一个人,他不能做事,不能发挥作用,你还无法辞退。在教学方面,武汉学院实行末位淘汰,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到了两次、三次,你就可能是被辞退的对象,教师必须对课堂负责,对学生负责,对教学质量负责,这个用人机制也提升了每一位教师的责任感。
另外,作为民办高校,在管理方面也有优势。武汉学院是真正地按照教育家团队来办学,按教育规律办学,学校可以及时根据社会需求变化做出调整,不适合学生成长的地方会直接调整或去掉。公办高校一般按计划执行,不会轻易改变。所以,武汉学院的学生始终与社会需求接轨,能力培养与社会需要相联系,这也是武汉学院的优势所在。
未来:将武汉学院办成一所受人尊敬、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应用型大学
陈志文:您希望把武汉学院办成什么样的大学?
李忠云:办大学的成效显现需要较长时间,因此治理大学是一项接力赛,必须持续发力。首先,希望我们的管理团队要把武汉学院办成一所受人尊敬的大学,这是基本。在当前中国环境下,民办大学如果得不到认可,是不行的。受人尊敬不仅是外部的尊敬,还要有内部的尊敬。如果我们自己的人对学校都不热爱、不尊敬,怎么行?其次,我希望将武汉学院办成一所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应用型大学,希望学校能够增设硕士点,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最后,希望武汉学院培养的学生具备较强的国际视野和能力。
本文为中国教育在线原创作品
新闻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296641349647645473&item_id=296641349647645473&reedit_timestamp=1717639268000&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