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学院是一所非营利性公益办学的民办大学,立足“应用型、重特色、国际化”办学定位,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专业和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为实现成为“最受尊敬的民办大学”办学愿景而不懈奋斗。
2023年以来,武汉学院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迈入从强基固本向高质量发展战略转变的新阶段,围绕“七个一流”探索受人尊敬、具有特色的一流民办大学发展之路。
公益办学 初心不改
武汉学院重要的办学特色是非营利性公益办学,学校创办人陈一丹先生热心公益与教育事业,先后捐资100亿港元支持教育与慈善事业。2009年起,他先后向武汉学院投入资金20多亿元,始终坚持办学的公益性质,承诺“办学不取回报”,并在办学章程、办学许可证中明文确定,收取的学费全部用于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
陈一丹先生认为,教育是不求回报的公益事业,更是带着信仰与使命的志业。为此,他探索个人出资、社会捐资、基金会支持的办学新模式,设立湖北一丹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吸纳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社会贤达捐资,每年通过基金会向武汉学院投入数千万元办学经费,支持学校可持续发展。
在武汉学院,办教育不是办企业,不是做生意,而是一项饱含教育情怀的公益事业。因此,学校将办学愿景定为成为“最受尊敬的民办大学”,追求让政府部门放心、社会支持、同行认可、学生喜欢、家长满意。
尽管民办大学面临专业调整、数字化转型等多重挑战,但非营利性公益办学给了武汉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底气。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武汉学院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下一步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文化和物质基础。
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后,武汉学院的战略重心从强基固本转向质量提高,全面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提出了两项重点目标:一是建设受人尊敬、具有特色的一流民办大学;二是力争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24年,学校开展以“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新一轮教育思想讨论,就达成“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人才培养能力、一流的办学条件、一流的校园育人文化、一流的管理服务、一流的教学科研成果和一流的资金投入”“七个一流”目标进行深入研讨,进一步明确了高质量发展方向。
外引内培 人才强校
强校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优秀教师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武汉学院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校最根本最重要的建设,列入每年的重点工作,持续发力,常抓不懈,致力于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武汉学院建立系统的人才引进激励机制,为引进有功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人才实行优才优酬,发放博士津贴;建立校内养老补助金制度,进一步保障教职工退休生活质量;按照“精准引才、系统育才、科学用才、用心留才”的人才建设方针,充分发挥一流人才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校外人才引进方面,工作重点逐步从数量增加转向质量提高,精准引进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尤其是为重点学科优势特色专业引进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2023年以来,学校陆续引进了30余名优秀中青年博士担任专职教师,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得到优化。学校未来计划每年新增人才博士和岗位博士30名左右,持续提高博士教师占比,建设人才高地。
校内人才培养方面,加强人才梯队建设,通过传帮带、访学研修、业务培训、挂职锻炼、支持青年教师读博等方式,满足教师的成长需求,提升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推进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在团队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引领团队形成稳定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努力把团队建成学术共同体、情感共同体、发展共同体、荣誉共同体。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健全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助力优秀教师申报省市级人才工程、高水平科研平台和荣誉称号,努力搭建干事创业平台,为高层次人才施展才华创造条件。近两年,学校多名教师入选楚天学者计划、楚天英才计划、“荆楚好老师”名单。
为了让优秀人才进得来、干得好、留得住,近5年,武汉学院持续改进人事分配制度和管理制度,实行全员岗位聘任制,畅通教职工职业发展“职称+职级”“双通道”。薪酬体系实行“基本工资收入向中低岗位倾斜、绩效工资向高级岗位倾斜、总体收入向教师岗位倾斜”,探索灵活多样的收入分配体系。
武汉学院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育人以学生为本、管理以服务为本、发展以创新为本”,用好现有人才,引进优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利用社会人才,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创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服务人才的良好环境,优化用人环境,创新用人机制,激发人才活力。
数智赋能 专业转型
信息时代的数字化技术变革对武汉学院而言,既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武汉学院主动迎接技术革新,大力加强数智化建设。
近年来,武汉学院提高建设数智化校园的认识,加大建设数智化校园的投入,重视教师数智化技术培训,注重各专业数智化课程开发,加强数智化学习运用的引导和规范,筹建数智技术应用研究院。
学校加快专业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并对专业进行数智化赋能。撤销和停招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积极申报和增设大数据管理与应用、艺术与科技、数字经济、网络空间安全、智能视觉工程等适应信息时代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专业。2024年,学校启动4年一次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开设人工智能通识必修课,在所有专业设置产教融合、交叉融合类课程群,将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传统学科专业数智化转型。
2024年11月12日,由武汉学院发起并投资的深圳市大湾区人工智能应用研究院正式注册成立。此外,学校交叉学科数智应用研究院即将挂牌成立,已聘请人工智能领域著名专家担任研究院院长,柔性引进学术团队,力争在数智应用研究方面形成突破,支持学校高质量发展。
未来,学校将在重点领域集中投入资源,以两大研究院为依托,设立人才特区,引进优势学科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及科技创新团队,为数智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经管法传统优势学科专业,促进学科专业“重点有突破,整体上水平”。抓住教育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应用带来的弯道超车机遇,打造武汉学院专业数智优势。
产教融合 服务地方
武汉学院实施“一主体两融合八共同”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提升学生专业和实践能力为主体,强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创新育人,以内涵建设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学校积极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构建产教融合育人平台,探索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深入实施共同举办专业、共同完善课程体系、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共同建设教学资源、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管理教育教学、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共同指导就业等“八共同”育人机制,例如,与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合办软件工程精英班,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合办网络工程特色班,与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合办供应链管理专业,与北京中软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建互联网产业学院,与用友新道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数智财务产业学院等,将产教融合落到实处。
武汉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聚焦经管法和信息科技等学科优势特色专业,围绕申硕目标,建强队伍,建强平台,凝练学科发展方向,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成果产出数量和质量。大力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氛围,强化管理服务意识,加强科研团队和平台建设,拓宽科研项目渠道,健全科研激励机制,提高科研的考核比重。对于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如发表高水平论文、获得国家级别科研奖项、实现重大科研成果转化等,学校不仅给予奖励和荣誉,还在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绩效考核等方面予以支持,充分调动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研产出不断提高。2024年,湖北一丹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设立科研基金项目,专项资助2000万元支持学校科研工作。
学校自2019年以来,获批省部级及以上纵向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国家级别科研项目。获批省级科研创新团队8个、省级科研创新平台1个,获得湖北省政府部门发展研究奖3项、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研究成果获湖北省领导肯定性批示8件。
与此同时,学校鼓励教师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瞄准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提升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能力。针对企业实际技术难题开展研究,主动追踪企业发展需求,针对难点痛点,共同开展科研合作,积极争取横向科研课题,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并配套相应奖励政策。教师申报横向课题的积极性大幅提升,近5年获批横向课题300余项。
在一流民办大学的建设过程中,要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魄力、“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雄关漫道真如铁”的行动力、“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创造力。武汉学院办成一流民办大学,需要每个单位的工作追求一流,每名教职员工的工作追求一流,要让精益求精成为全体师生员工的自觉追求,要让“崇尚一流、追求更好、拒绝平庸、超越自我”成为每个武院人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未来,学校将继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教育家精神,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带领师生员工向着一流民办大学的目标不懈努力。
新闻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4-12/06/content_144743_180625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