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作者:通讯员:黄亚利 黄灵敏 摄影: 编辑:范君彦 审核:叶同春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时间:2025-07-10 浏览:
7月8日下午,湖北恩施利川汪营镇鱼龙小学30余名孩子围着各自组装的太阳能小车欢呼雀跃。六年级学生高宇轩盯着自家小组加装了“火箭尾翼”的作品,兴奋地拍手:“原来太阳光真能让小车跑起来!”
这场别开生面的科技课,是武汉学院通识教育课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利川智行团”支教成员黄亚利带来的“太阳能小车”手工课,让乡村娃在动手操作中触摸科技的温度。
“阳光怎么变成动力呢?”课堂上,黄亚利举起太阳能板教具,用童趣的语言讲解光生伏特效应:“就像植物‘吃’阳光长大,太阳能板也能‘吃’阳光发电哦!”他还结合国家“双碳”目标,告诉孩子们可再生能源对保护环境的意义,把绿色环保的种子悄悄播进孩子们心里。
理论讲解结束后,30余名学生分成8个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动手组装。有的专注拼接车身框架,有的反复调试太阳能板角度以获取最佳光照,还有的围着齿轮传动装置讨论如何提速。“分工时吵了几句,但很快就商量好了谁负责装饰、谁管调试。”五年级学生们笑着说,团队协作让原本复杂的组装变得顺利多了。
经过一个小时的忙碌,8辆各具特色的太阳能小车惊艳亮相:有的用废旧瓶盖做车轮实现轻量化设计,有的手绘绿水青山图案呼应环保主题,还有的通过调整齿轮比例让车速提升近三成。高宇轩所在小组的“火箭尾翼”虽然没改变车速,却成了最亮眼的作品。“孩子们把对世界的想象都装进了小车里。”黄亚利笑着说,课堂上不仅看到了科学原理的落地,更看到了沟通协作中迸发的创造力。
鱼龙小学校长杨宗源全程观摩了课程,他坦言,乡村学校科学实践资源有限,这样的课程像一场“及时雨”:“平时课本里的‘太阳能’是抽象概念,现在变成了能跑能看的实物,孩子们眼里的光都不一样了。”
武汉学院通识教育课部支教团队负责人表示,这不是简单的手工课,而是高等教育反哺基础教育的一次实践。据了解,该团队已在利川开展3期支教,惠及200余名乡村学生。
阳光下,太阳能小车载着孩子们的笑声向前行驶。这场持续一个下午的活动,不仅让乡村孩子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探索科学、践行环保的种子。武汉学院通识教育课部还计划将此类课程标准化,联合更多高校志愿者形成可持续的支教体系,让科技微光持续照亮乡村教育的角落。(通讯员:黄亚利 黄灵敏)
新闻链接:https://hubei.eol.cn/hubgd/202507/t20250710_2680207.shtml
上一篇:【人民网】传统剪纸课走进乡镇暑期课堂
下一篇:【大武汉客户端】跨越600多公里的篮球梦!武汉学院支教团让山区孩子爱上运动
Copyright By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武汉学院 鄂公网安备 42011502001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