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教学团队,到一套备受认可的实践教学体系;从最初只有一个法律援助工作站,到如今建成21个紧密合作的校企实践基地——武汉学院法学院“融合式法学实践教学团队”用七年时光,书写了一段法学教育改革的暖心故事。

团队核心成员(从左至右:胡俊、王莉、王广辉、周萍、王幸哲、马彬)
一群人的坚持:让法学教育“活”起来
“2017年我刚来的时候,这里还叫法律系。”法学院院长王广辉望着窗外现代化的教学楼,眼神里满是回忆。在武汉这座法学教育资源富集的城市,他深知唯有走特色之路才能闯出一片天。
应用型人才是武汉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实现应用型法治人才的培养?王广辉认识到,必须通过实践教学找到突破口。2019年,法律系升格为法学院,王广辉找到了副院长周萍。两个怀揣同样教育理想的人一拍即合,开启了融合式法学实践教学的探索之路。
吸纳“双师型”教师和实务专家、修订人培方案、跑法院谈实习基地建设……王广辉和周萍不辞辛苦、亲力亲为,推动形成了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和实务专家构成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又带领团队成员一同努力,构建“243法学实践性课程教学体系”。
“这套体系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而这也正是一名高素质法务工作者应具备的。”王广辉介绍。老师们采用“卷宗教学法”,用自身经办的真实卷宗作为教学资料,在理论教学环节便将学生带入真实情境,建立法律理论知识与真实案件之间的关联。学生还会接受分阶段、渐进式的知识迁移能力训练,从大一开始便在每学期暑假进行认知实习,大二大三进行专业实践,直到大四参加毕业实习。
在独立设置的实验实训课上,教师会提前进行问卷调查,按照学生的不同特质合理分组,在案件角色和组织者角色上均实行角色轮换制。与此同时开设法律谈判等实训课程,建设“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法律援助工作站”等实验教学中心。
一滴水的力量:让学生提前“长大”
“老师,我才大一,真的能去法院实习吗?”这样的疑问,团队听过太多。“不仅要让大一学生实习,还要让他们在真实的职场中摸爬滚打。”这是王广辉和周萍的坚持。尽管质疑声不绝于耳,他们依然相信:早一天接触实务,学生就早一天成长。
如今,这种坚持已开花结果。“武汉学院培养的学生真不错!”今年8月初,周萍收到了来自实习基地负责人的好评与肯定,对方甚至主动提出深化合作。原来,法学院于今年暑假选派两名2023级法律事务专业学生,赴江夏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实习,承担书记员工作。面对案卷分析整理、文书制作、协助多方沟通等一系列法律实务工作,她们快速适应、严谨踏实,以扎实的专业能力赢得一致好评。
“过去总觉得法律条文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该校法务2302班汪晓菲分享道,“可当我亲手整理卷宗、直面一个个真实案件时,才真切体会到法律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落地运行,又是怎样实实在在地守护着每个人的权益。这段经历,让我对法律的理解终于从平面的条文,变成了立体的实践。”
如今武汉学院学生在实习单位很“受欢迎”,但团队最初提出“大一进入实务单位认知实习”时,曾面对诸多质疑:“专业基础还没入门”“这么早能做什么……”“那段时间,团队压力很大,在实习方式的选择上,也存在很大分歧。”周萍的语气里带着几分感慨。不少老师认为,不必劳心费力组织学生奔赴实习基地,借助现有软件平台进行模拟实习即可。但王广辉和周萍却态度坚决,认为“实战才是硬道理”,必须让学生们走进有关实务部门,深入真实工作场景,认识国情、民情和法情。
“到了法院才知道,现实中的法官和书本里完全不同”“律所实习让我体会到沟通对法务工作的重要”“孩子实习后变化很大,目标更明确了……”一年实践后,从学生、家长到实习单位,都认为“大一提早实习”很有必要。
一束光的温度:法律援助照亮更多人
“老师,我们真的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吗?”在武汉学院法律援助工作站里,学生们的眼睛因期待而闪闪发光。
这个工作站,是法学院融合式实践教学的重要实践场所。它的诞生,源于周萍副院长在教学探索中的一次关键思考:“实践教学的真实案例从哪里来?”通过对武汉本地法律服务资源的深入调研,她发现法律援助中心是理想合作伙伴,由此萌生了“校地共建”的设想——在校内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既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办案场景,又能为实践教学提供稳定案源。
在周萍的带领下,团队多次走访司法局,反复沟通合作细节。2020年寒冬,“武汉法律援助中心武汉学院工作站”正式挂牌成立,那一刻,在场师生无不为之动容。五年来,这个工作站已累计办理38起法律援助案件,学生参与接待当事人超过8000人次。法治精神,正是在这样的实践中悄然扎根于年轻的心灵。

2023年10月,武汉学院法律援助工作站迎来了一份特别的温暖。武汉市民吕女士专程送来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尽职尽责、律师典范、服务优质、援助为民”。原来,在法学院马彬副教授的带领下,三名学生共同参与了她劳动争议仲裁案件的法律援助工作。从收集证据、分析案情,到参与调解、据理力争,师生团队最终帮助吕女士通过调解成功维权,讨回了8000元劳动赔偿。这个由武汉市法律援助中心指派、工作站承办的案件,不仅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让学生亲身体验了法律如何为普通人带来公正。
2023年,团队构建的“融合式法学实践教学模式”荣获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三等奖。这份荣誉见证了他们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付出。如今,团队正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法学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不变的,是他们心中那个朴素的愿望:让每一位从武汉学院法学院走出的学子,都能在法律行业稳稳立足,成为懂法、用法、敬法的法治之光。
新闻链接:https://jms.ctdsb.net/jmythshare/#/news_detail?contentType=5&contentId=2579947&cId=0&uik=vb9hqSyt&share_plat=wechat&sec=adcb63b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