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短板弱项
(一)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不足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进一步推进
(三)数智赋能教育教学的力度需进一步加强
(四)专业动态调整和升级改造力度不够
(五)人才培养途径需进一步拓展
(六)质量保障运行协同不足
二、一流本科人才培养“十五五”总体思路
坚持党对本科教育教学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五育融通为基础,以数智教育为突破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论基础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数智素养高、创新创业动力足,具有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一流本科人才培养“十五五”主要举措
(一)对标对表夯实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基础
1.高质量通过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的原则,聚焦办学方向、培养过程等七大维度,确保38项指标(30项必选+8项自选)精准落实,重点突破生师比、教学经费等核心指标,实现必选指标100%达标。
2.完善教育教学状态数据监测机制。构建教学状态数据监测闭环,动态监控46项指标,预警关键问题,确保问题及时整改、指标动态达标。
3.健全质量保障体系与质量文化。强化数据平台智能预警与诊断,将内外部(外:专业监测评估、工程认证等,内:专业、课程、教材、毕业达成度等)评估结果与改进成效纳入教学单位考核,深化质量文化建设,激发质量主体自觉性,营造良好质量生态。
(二)深化“大思政课”建设
1.思政课:建好包含解行中国、法治中国等校本特色课程在内的思政课课程群;
2.课程思政:深化“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的思政育人范式,建好省级及以上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不少于3项;
3.网络思政:加速构建学生社区数智育人生态,推进网络文化育人;
4.丹桂思政:具有武汉学院特色的价值观、美育、体育等思政育人项目。
(三)深化“一主体两融合八共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以提升学生专业与实践能力为主体,全面实施2025版人才培养方案和新课标:
(1)深化“五育融通”理念与实践;
(2)健全“通、专、融”课程体系;
(3)落实数智化课程体系;
(4)落实工程教育认证课程体系;
(5)设置“两融合”微专业;
(6)落实学分项目+个性化项目。
2.强化产教融合,建构应用场景驱动的育人新范式:
(1)构建“技术赋能、产教协同、创新驱动”的新型教育生态;
(2)开设“联合工坊”实践课程,共建实体化的实训基地与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以“真问题”培养应用型“真人才”;
(3)深化基于能力图谱的产教融合课程、创新性实践课程建设;
(4)“通识-专设-融合”(1+N+X)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大力支持学生参加国际国内高水平创新创业竞赛。
3.强化学科专业交叉融合:
(1)提升新文科、新工科建设水平
——构建新文科、新工科专业体系:本科专业增至42个左右,其中工科专业占比不低于30%;
——升级改造现有工科专业,促进文科专业与信息技术交叉融合:省级及以上优势专业不低于25%;
——积极申报新工科、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获批率力争全省同类院校前三。
(2)“128”人工智能系列课程建设
——1门人工智能引论通识课
——2类受众对象:大文、大理
——8个学科门类“AI+学科”特色人工智能系列专业课程
(3)跨学科交叉融合建设
——跨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训项目、产业学院的融合建设;
——五年内建成4个跨专业融合、行业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学院,力争获批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
(4)重新界定“八共同”
——产教融合:面向行业、企业
——交叉融合:面向不同学科专业

(四)加快教育教学核心要素数字化转型
1.AI+HI深度交互教育教学模式:100门左右AI赋能课程教学改革项目;
2.数字生态学习支持中心:人才培养管理系统、专业建设系统、一平三端教学系统、实验教学管理系统、AI助学助教助管助研模块;
3.课程资源:基于“AI素养+AI能力+AI创新”的课程资源体系,100门左右数智化课程,力争获批省级及以上课程建设项目获批率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三;
4.教材建设:40种具有中国特色、校本特质的优质原创性数字化、产教融合、交叉融合教材,力争获批入选省部级、国家级规划教材项目不少于3种;
5.教学成果:“选题储备-培育孵化-申报冲刺”教学成果全周期培育,力争实现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的突破,积极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6.教育教学评价改革: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支持的教育评价机制,提升因材施教的精准度与教学管理服务效能。
(五)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完善招培就联动和专业建设评估机制
1.加法:瞄准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新增一批培养急需紧缺人才或未来人才的新学科专业;
2.减法:停撤一批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的旧学科专业;
3.乘法:推动组织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来改造专业内涵。如交叉课程、团队、知识交叉、师资交叉、学生交叉;
4.除法:对学科专业的传统方向、知识、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更新升级,“除弊出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开发新型课程,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六)改革驱动打造新生长点
深化机制创新,扩大学生自主权,支持学生个性发展:
1.扩大转专业自由度,“主修+辅修+微专业”灵活修读制度;
2.构建“核心+模块+拓展”的线上线下结合、必修选修融合的“课程超市”体系,增设平行课堂,支持学生自主选择课程、选择教师;
3.进一步开设考教分离、现场教学与网络自学、考试深度改革课程和“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实验教学改革课程,强化学生学业支持服务和职业规划指导;
4.构建“过程性评价+成果导向评价+发展性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设立“课程学习+科研创新+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四维成绩单。
(七)提升教师数智素养与能力
构建教师数智素养与能力框架,设计基础、中级、高级、专业发展四级教师数智素养与能力框架,含21项微能力:
1.建立数智素养与能力微证书机制;
2.构建数智素养与能力培训课程体系;
3.数智素养与能力纳入教师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