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系列活动之一——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数智教育创新大赛落下帷幕。我校法学院教师周芳芳主讲的《法理学》课程荣获“数智赋能教学应用”赛道二等奖。以下是她的自述:

以前上课,我总爱盯着讲台下那一双双聪明又略带迷茫的眼睛——这帮“数字原住民”,不应该天天泡在“19世纪”风格的传统课堂里。这种微妙的“时代错位感”,加上自己一直以来对科技的好奇心,我走上了AI融合法学教学这条路。
今年拿了个全国数智教学二等奖,朋友们纷纷发来贺电。但我自己觉得,这奖更像是在说:“芳芳老师,你这路子没跑偏,请继续折腾!”
回头看看这段经历,有挺多想分享的——与其说是什么高大上的教学成果,不如说是一个“科技小白”逐渐变成“AI教学玩家”的养成日记。我一直觉得,当老师最不能丢的,就是一颗爱折腾、愿意学,还敢想敢试的“少年心”。
缘起——我的书架它“精分”了!
我的书架常年处于“分裂”状态:左边是严肃的《法理学》《法学方法论》等书籍,右边却混进了一堆“风马牛不相及”的书——《人工智能简史》《算法时代》《未来简史》《2049:未来10000天的可能》等。
我对科技的痴迷,从少年时期就开始了。只是没想到多年以后,AI居然真能成为我课堂上的“神队友”。一开始我也只是碎碎念:学生上课怎么老走神?作业怎么又双叒交不齐?案例分析课为什么总变成“沉默的大多数”?……
直到有一天我顿悟:与其抱怨,不如摇人!啊不,是“摇AI”!
能不能让AI帮我改作业?能!
能不能让它记录课堂发言,自动生成教学日志?能!
能不能帮我设计互动习题、管理课堂节奏,甚至模拟判例推理?统统能!
AI可不是什么花里胡哨的魔术道具,它更像是一位默默奉献的“教学助理”:能解构晦涩的法条,能模拟法律论证,还能把案例之间的关系给你画得明明白白。最关键的是,它特别擅长“因材施教”和“互动启发”——这不就是我梦寐以求的教学方式吗?于是,多少个深夜里,我一边啃专业书,一边琢磨各个大模型的作用,渐渐搭建起自己的AI教学框架。我的理念非常简单:技术不该是拿来炫的,而是拿来用的,它得帮我变得更像“人”,而不是取代我。

△周芳芳在课堂上
实践——从“法理小白”到“AI玩家”的升级打怪之路
把想法落地,简直像是一场需要精心设计战术的“远征”,尤其是当我这个纯文科背景、教法理学这种“形而上”课程的老师,决定去参加今年三月的“全国高校教师数智教学创新大赛”的时候。你没听错,我一个整天跟“正义”、“理性”、“自然法”打交道的人,要去跟一堆搞AI、大数据、机器学习的技术流老师们同台竞技。我当时内心的想法是:“我这算不算走错片场?”但来都来了!硬着头皮上啊。
我的AI教学实践,基本沿着两条线展开:一是悄悄把AI融进日常课堂,二是豁出去比赛,以赛逼学,效果显著。在日常教学里,我拿《法理学》当“试验田”,设计了一套“数智双维互动”的模式,用的主要平台是学习通,从课前到课中再到课后。AI不是拿来表演的,是拿来“干活”的。我不追求花哨的数字人或者酷炫的以文生图,我要的是:用AI把理论讲透,把课堂变活,把每个人的学习节奏照顾到。等到案例征集活动时候,我直接提交了一个叫“角色锚定·思辨进阶”的案例,说白了,就是怎么用多智能体技术让法理学课不那么“催眠”。我们还设计了一个叫“法理小祖宗”的智能体,它会从不同角度跟你“杠”,逼你思考,帮你打破思维定式。

△周芳芳设计的AI助教智能体
反思——技术很香,但别忘了讲台的温度
经过这两年一边摸索一边踩坑的AI教学实践,我逐渐悟出了一件事:工具可以越来越智能,但做老师的那颗“人”心,永远不能丢。
首先,内容才是王炸,AI只是辅助。见过太多为了用技术而用技术的课,界面炫得像科幻大片,点进去一看,内容却空洞得让人想秒退。所以我始终坚持:技术是为内容服务的,而不是反过来。比如讲法理学的时候,我会用AI模拟一些伦理冲突的场景,让学生利用AI助教实现头脑风暴。但重点永远不在“怎么操作软件”,而在“为什么这是对的或是错的”。好的技术应该像空气,感受得到它的存在,但不妨碍你自由呼吸。
其次,别搞“线上线下两张皮”,要融就得融得彻底。我理想中的混合式教学,是线上和线下丝滑切换、AI和真人默契配合。因为有些课程的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是不搭界的。老师费心费力地录教学视频,搭建线上课程,但学生在线上学习的功能只是作为一项占比不高的“行程式评估成绩”。又或者线上的课程视频与线下教学的内容重复度高,甚至上同头课的几位老师彼此讲的内容还不一样,学生也不知道该听谁的。我认为,线上教学不是一个单独的环节,而是课前、课中、课后都应当融入的教学模式。
最后,教育有它自己的节奏,技术不能瞎带节奏。AI再厉害,也替代不了老师的经验、课堂的氛围和学生之间真实的互动。我时时提醒自己:不能因为数据好看,就忽略教学该有的循序渐进;不能因为追求效率,就牺牲掉那些看似“浪费时间”却充满灵感的讨论。老师首先是老师,其次才是技术的使用者,技术应该让我们更像“人”,而不是变成机器的代言人。

结语——教育的尽头,是AI无法取代的“人间清醒”
AI+教学这条路,根本没有“通关”那一天,只有一路打怪升级,持续迭代。拿奖固然开心,但真正让我忍不住笑出来的,是看到学生眼睛里重新亮起的光。
比如,以前讲N遍都懵的法律概念,现在用AI可视化后,学生惊呼原来如此;平时不敢发言的同学,靠着AI助教的模拟演练,终于举起手来说“我觉得……”;每个人都能按自己的节奏学习,AI悄悄把“统一套餐”变成“个性化定制”……这些瞬间,都是我坚持下来的理由。
老师,不是技术的“带货主播”,而是教育的守桥人。技术只是帮我们过河的那座桥,而学生过河之后要去向何方,最终还得靠老师的指引和陪伴。所以,我会继续保持一颗“爱玩”的心和“好学”的脑。最好的教育,从来不是技术单方面的狂欢,而是有温度的人,带着有锐度的工具,一起走向更明亮的课堂。
教学之路,我还在上坡。但还好,一路有AI,更有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