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旬,武汉学院开学已逾两周。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工程2301班(腾讯班)的课堂上,依然没有见到李天荷和王熠辉的身影。原来,他们并非无故缺勤,而是作为优秀交换生赴深圳大学学习一学期。从江城武汉到鹏城深圳,开启了一段换环境、换思维、换成长的全新旅程。

实力铺路,叩开深大校门
能获得深圳大学宝贵的交换生名额,得益于他们在武汉学院打下的坚实基础。
李天荷,大学两年来期末成绩始终位列年级前三,总平均分高达91.33分。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荣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H奖(国二)”“计算机设计大赛国家级二等奖”“十四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赛省级二等奖”等奖项。已顺利通过英语四六级,今年暑假还参加了学校全额资助的英国雷丁大学访学。她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李天荷在深大
王熠辉,学业成绩始终保持班级前10%,不仅获得腾讯班学业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优秀志愿者等荣誉,还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斩获省级三等奖,并在知网外文库发表两篇论文。课余时间,他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暑期同样前往英国雷丁大学访学。对于这次机会,他心怀感恩:“衷心感谢武汉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们对我的支持和教导。”

△王熠辉在深大
研学结缘,种下赴深心愿
对深大和深圳的向往,始于一次特别的研学之旅。
今年5月,在学院组织下,李天荷、王熠辉和腾讯班的同学们一同来到深圳研学。他们走进腾讯滨海大厦聆听业界讲座,探访深圳南山博物馆,参观比亚迪云轨公司。这次行程让他们亲身感受到深圳这座城市的脉动。
王熠辉对深圳的“清新,充满朝气的环境”印象深刻,虽然5月的广东颇为湿热,但“难以熄灭我对这里的向往”。这次沉浸式体验,也让李天荷对深圳“流连忘返”。
因此,当期末考试结束后,学院“突然通知”深大交换生项目时,两人都感到惊喜。李天荷坦言,本就对深圳印象极佳,加上深大计算机专业的实力早已名声在外,她和王熠辉都“当机立断”提交了申请。凭借出色的学业、竞赛成绩,两人顺利通过选拔。
初探深大,自由与挑战并存
踏入深大校园,全新的环境与教学模式带给他们强烈的冲击和新鲜感。
李天荷的第一感受是“大!”,大到注册报到时,在不同地点间驱车穿梭需要十几分钟。但这“大”也带来了生活方面的挑战——宿舍附近便利店少、取快递不便,让她一度怀念武汉学院宿舍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便利。同时她也感受到了深大浓厚的学习氛围,开学前,李天荷在图书馆激活学生卡时,就发现偌大的图书馆“早已人满为患”。
两人都选修了《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等核心课程。深大独特的教学模式令他们耳目一新。李天荷清楚地记得操作系统老师第一堂课的要求:“我这门课不点名,有实习证明的话可以免修。”这种自由度让她体会到深大浓厚的创业实习风气。王熠辉也深刻感受到教学理念的不同:深大更强调“自我探索,自我成长”,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再结合老师的讲授”。
实验课差异更加明显。李天荷发现深大的机房“不是非要在上课时间才可以去”,“机房始终为我们敞开大门”,随时可用。但自由的背后是更高的要求:“实验课任务与资料发给你,一切就靠自己了”,这与武汉学院“老师手把手地教授”形式完全不同。在小组合作中,王熠辉感受到深大学生的“友好和对解决问题的主动”。李天荷同样观察到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讨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点子’,都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思维的碰撞时常发生。
拥抱新程,期待能力蜕变
面对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两人积极调整状态,期待自身能力的提升与蜕变。
李天荷对深大课程的难度有所预期。在英国雷丁大学访学期间收到录取通知后,她便主动寻找相关网络课程提前学习,“抚慰焦虑的心灵”。王熠辉则展现出强大的适应力,仅一个星期就“掌握了深大学习生活的节奏”:每天规律地上课,中午小憩后没课就去图书馆自习,晚上则去健身房健身或游泳馆游泳。
对于这段旅程,他们目标清晰。王熠辉坚信在深大这个平台,“定能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李天荷则期待在“如此自由的环境下”,强化“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习有更清晰规划,最终“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更加有掌控力”。
“交换生”项目介绍:
为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产学研创人才培养,武汉学院、深圳大学本着“突出特色、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原则,从今年秋季开始,两校开展本科生联合培养计划。每年选送一批优秀本科生到对方学校相关专业交流学习,时间为1学期。具体交换时间、人数、时长、专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