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省教育厅2021年度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通知,我校管理学院《基于SCOR模型的建筑业供应链风险管控虚拟仿真实验》立项为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一流本科课程,而这门课程目前还被学校推荐申报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日前,记者采访了该课程负责人、管理学院院长李延晖教授,请他谈谈“金课”是怎样炼成的。
重视调研:院长带团队下工地
“武汉学院供应链管理专业是全国首个供应链管理本科专业,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教育部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新文科试点专业。”供应链管理专业实现了3个“零的突破”,是学校的一张名片。但是,每个“零的突破”背后,都意味着没有他人的经验可借鉴,一切要从头摸索。没有课程体系、没有现成教材、更没有专业必备的线上仿真实验系统。
关于创立《基于SCOR模型的建筑业供应链风险管控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的初衷,李延晖谈到:“供应链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同时它又涵盖很多行业,学生不可能到每个行业去实习,特别是建筑行业,因其周期长、风险大,学生基本不能去现场,因此特别需要一个线上虚拟仿真系统给学生模拟操作”。
据管理学院副院长姚琪介绍,实验课程的创建主要涵盖三个环节:上游实业原型数据采集,中游高校专家论证和下游技术公司系统开发。“我们以中建三局珠海横琴科学城项目为原型,为了采集真实数据和影像,李院长都是亲自带领团队到项目工地去调研和拍摄,受他‘较真儿’的做事风格影响,团队成员在做其他准备工作时也都一点不马虎。”姚琪说。“理论论证方面,我们邀请了很多物流行业的专家,开了好多次论证会;而开发公司那边,单是北京我们就跑了两趟”项目主要成员张勤老师介绍。
从项目开始筹备,到最终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历时两年多,大大小小的会议开了上百次,方案材料改了一版又一版。“不过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现在我们已经有包括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等五个相关专业的学生开设了这门实验课,能够在线上进行仿真模拟操练了。”李延晖告诉记者。
据悉,既武汉学院之后,全国又有38所高校开设了供应链管理本科专业,目前包括华中师范大学在内的5所高校在使用武汉学院开创的《基于SCOR模型的建筑业供应链风险管控虚拟仿真实验》系统。“这门实验课,不仅方便了我们自己的学生,支撑了学校的‘应用型’办学定位,同时也为兄弟院校培养供应链管理人才做出了贡献。”李延晖说。
项目团队合影
教以致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追求课堂所教内容能够为学生工作所用”这是李延晖及他所带领的管理学院在课程建设上所遵循的原则。
今年暑假,管理学院选送了25名供应链管理专业学生到京东华中物流“亚洲一号”园区实习,从7月10日到8月20日40天的时间里,李延晖及供应链管理专业相关老师一共去了4次实习基地看望实习生。偌大的“亚洲一号”物流园,他们从学生实习的工位到居住的宿舍,详细了解学生工作和生活情况,一天下来能走3万多步。
不光是供应链管理专业,李延晖要求其他专业的老师也要多到实习基地去,而且不能只是让辅导员去“走过场”,必须专业老师到现场,了解学生的真实工作情况,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而反观我们的课程设置是否科学,以便更好的完善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案。
看望实习生
精雕细琢:好课“锋”从磨砺出
今年是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年,8月10日,学校吹响集中“磨课”冲锋号,要求各学院利用学生开学前的三周时间集中“磨课”。而管理学院早在7月份放暑假前就已经启动了“磨课”工作,之所以提前开展这项工作,李延晖给出的理由是早发现问题,可以让老师们暑期有时间进行整改。
按照计划,管理学院集中磨课共分为3轮,第一轮是老师线上线下授课情况摸排;第二轮是线下集中“磨课”,老师们相互打分,综合评分超过80分视为通过,低于80分的老师自动进入第三轮;第三轮会针对性的解决老师上课存在的具体问题,各个击破,最终达到教学“人人过关”,课程“门门过关”。李延晖强调,这只是集中“磨课”的安排,后期会利用好每周三下午教研活动时间,把“磨课”作为学院教研活动的重要工作,保持“磨课”活动常态化。
李延晖对“磨课”的要求,姚琪用“严苛”一词形容。“‘磨课’开始之前,李院长收集了所有老师的教案和PPT,一个一个的过,有问题的都会让老师们整改。”另外,李延晖特别关注授课过程中的细节,会要求每个老师上完课后把黑板擦干净,把电脑桌面复位。他尤其看重老师们对课堂的管理,他说:“课堂管理是老师的天职,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
高标准,严要求,很快就看到了成效,管理学院第二轮磨课的第一天,通过率不到50%,但越到后来,通过率越高。“这说明老师们观摩其他人讲课,进行了认真学习和反思,有反思就会有提高,同时新老教师‘一把尺’,也极大的激活了老师之间的竞争意识。”李延晖说。
磨课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