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在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实践探索中形成了“四严四性”“三化三式”的模式。
一、“四严四性”审慎发展
1.严格发展党员标准,突出发展党员的政治性。修订完善工作实施细则,重点考察入党动机和政治素质,把网络虚拟空间上的行为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培养考察的重要内容,加强他们网络言行管理。强化在发展学生党员工作中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
2.严格发展党员程序,强化发展党员的规范性。建立早宣传、早选苗、早培养、早发展的“四早”的工作机制,全面推行“双推双评三全程”,即党员推荐或团组织推优“双推”确定发展对象,必须通过党员和群众“双评”,实行全程记录、全过程公示和追责“三全程”,对每个环节审核把关做到程序不少,环节不漏,材料齐全,手续完备。
3.严格入党教育培训,体现发展党员的先进性。构建了领导体制,制订了培养教育管理制度,完善了党校师资库,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党校教师队伍。编印学习资料及学员手册,对学员进行量化考核。
4.严守工作纪律要求,维护发展党员的严肃性。科学分解发展党员指标,每年开展毕业生党员档案“自查+互查+抽查+反馈”,加强动态管理和监测。
二、“三化三式”长效探索
1.坚持“规范化+分类式”。学校修订完善多项文件,为党员分类教育管理提供经费保障和制度依据;将党员教育纳入党总支书记述职评议考核;开展各类活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开展毕业生党员档案专项检查,把好“出口关”。
2.坚持“数字化+动态式”。运用大数据、信息化等,做好流动党员及新进师生党组织关系管理,定期摸排流动党员,动态更新党员信息和工作台账,做到“进出”有数,“去向”有底。
3.坚持“项目化+作用式”。设立党员示范岗,成立党员先锋队,推动形成“一支部一特色”;学校每年从党建工作经费中划拨使用额度,用于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以党费收缴日、志愿服务日等“五个日子”为契机,引导党员服务大局。
三、个人几点思考
1.上级主管对口业务部门的指导、支持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关键。民办高校领导体制、产权性质、治理结构与公办高校有很大的差异,业务对口部门在政策、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关心指导、支持有利于我们克服困难,推进工作。
2.种党建“果”,开事业“花”,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我们在省内外调研时发现,发展势头好的民办高校,他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党建工作抓得也比较好。坚持基层组织设置与行政机构设置“同步谋划、同步推进、同步落实”,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面覆盖。
3.自立自强,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促发展。近段时间,有网言一而再地发表唱衰民办高校,理由是今年民办高校在招生录取出现较大分水岭,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现象,有些地区的部分民办高校未完成招生计划,经过多次补录仍有空缺,一时各类推理民办高校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之声不绝于耳,自媒体大势渲染,以偏概全,加剧了家长的恐慌和忧虑。当前部分民办高校的招生困境正是我们转型发展、内涵式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的宝贵契机,加强自身的内涵建设,由跟跑、并跑到领跑,实现弯道超车、变轨超车——自立自强!
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促发展。要立足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优势,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扎根武汉、融入中部、深耕湖北,坚定不移地走“环支点建设的路”,找准学校在服务湖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结合点、着力点,与区域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之间密切合作、积极探索校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培育优势、形成特色,是学校建设成“受人尊敬的一流民办大学”的关键所在。
4.要不断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从学习调研的启发,结合合格评估专家组反馈的意见和学校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处境,建议十五五期间,进一步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学校办学从“校办院”转向“院办校”,职能从“管事务”转向“配资源”、奖励从“对个人”转向“对学院”,进一步实现管理重心下移。
从现阶段来看,学院面临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重担,需主动应变求变,需发挥学院在改革中主人翁的精神,用超常规的方法,主动寻找突出重围的绝招。
从学校长远发展来看,学校“院办校”改革是理顺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机制、优化校院治理结构、提升校院治理水平的关键,对突出学院办学主体地位,激发学院内生动力,对我校整体办学层次的提升意义重大。
5.要不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厚植人民属性,坚持民办教育为民的价值追求;独树一帜的非营利性公益办学;建立健全的现代大学制度;独具特色的治理体系;崭新的大学校园和一流的办学条件;一流的师资队伍;良好的社会声誉等等,这些都是我校的硬核实力。我们需要不断地擦亮名片,不断地深耕细作,进行凝练总结,形成独具优势的鲜明特色,只有这样,学校才有屹立于一流民办高校之林的本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