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拟建专业学位点现状
1.聚焦学校学科特色优势,立项建设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武汉学院2024年4月向省学位办提交了2023年—2028年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方案。2025年4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学位办批示,学校获批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这是湖北省第一次在民办高校设立“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武汉学院进入了获批数量不多的省内民办高校行列,建设期为期5年。这标志着“十五五”期间,学校将进入提质申硕、做强争优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2.谋划布局学校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1)学校学科建设思路:优先发展经济学(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点)、管理学(审计、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点)、法学(法律专业学位点),加大投入建设工学(工程类专业硕士点),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
(2)2024年湖北省与我校相关的现有专业学位点情况
序号 |
学位名称 |
现有硕士专业学位数量 |
湖北省现有数排名 (学位点144个) |
386 |
1 |
电子信息 |
16 |
1 |
2 |
法 律 |
16 |
7 |
3 |
国际商务 |
7 |
50 |
4 |
旅游管理 |
5 |
74 |
5 |
审 计 |
2 |
112 |
(3)2024年全国申报与我校相关专业硕士点获批情况
序号 |
专业硕士点 |
申报数量 |
获批数 |
获批率% |
1 |
国际商务 |
41 |
36 |
87.8 |
2 |
审 计 |
11 |
10 |
90.9 |
3 |
法 律 |
33 |
21 |
63.6 |
4 |
旅游管理 |
41 |
33 |
80.5 |
5 |
电子信息 |
97 |
84 |
86.6 |
(4)2024年湖北省申报与我校相关专业硕士点情况
序号 |
专业硕士点 |
申报数量 |
申报单位 |
未获批 |
获批数 |
1 |
国际商务 |
|
|
|
|
2 |
审 计 |
2 |
湖北经济学院 武汉纺织大学 |
|
2 |
3 |
法 律 |
1 |
江汉大学 |
1 |
|
4 |
旅游管理 |
1 |
湖北经济学院 |
|
1 |
5 |
电子信息 |
5 |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湖北科技学院 湖北中医药大学 |
|
3 |
湖北医药学院 湖北经济学院 |
2 |
|
3. 对比分析我校硕士点2024年学校立项建设单位情况
(1)硕士点立项建设单位基本条件学校总的情况(3项达标,2项不达标)
①教师情况:现有专任教师博士学位89人,博士比15.5%,博士不达标。硕士学位464人,硕士比:80.8%,专任教师中硕士达标。
②到账科研经费:1417.83万元,师均科研经费2.47万元,达标。
③学校总收入:43079.98万元,生均经费收入:3.22万元,达标。
④生师比:本科在校生数13381人,学生与专任教师比例23.3:1 不达标。
(2)核心竞争性指标存在短板和差距
①获得的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
②代表性科研奖励
③牵头主持的科研项目:国家级项目、省部级项目
④代表性重点实验室、基地、中心、重点学科等平台
(3)拟建(审计、国际商务、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点2024年核心竞争性指标情况
在年师均科研项目数(项)、师均纵向科研到账经费数(万元)省部级及以上科研获奖数、师均出版专著数、省部级及以上科研获奖数,存在较大的不足和空白。
(4)加大力度建设专业学位点
至2029年在国际商务硕士、审计硕士、旅游管理硕士、法律硕士、工科类(工程硕士)选取2-3个建设较好点申报。
二、“十五五”学校学科科研工作规划
(一)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目标任务
1.以人才团队为支撑打造创新高地。
2.以成果转化为抓手加速创新应用。
3.以科技平台为载体增强创新能力。
4.以提升科技创新质量和贡献为核心的科技评价改革,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扩大学术影响力和社会辐射力,为学校应用型发展提供支撑。
(二)学科建设与特色发展
目标任务
1.全面加强硕士点授权建设,获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2.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为优势,以工学(信息科技)类专业为特色,文学、艺术学、教育学、理学等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
3.构建基础突出、优势明显、特色成型、交叉融合的应用型学科发展体系。
4.开展省级重点(培育)学科建设
5. 拓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形式,开展兼职硕士导师队伍建设。
(三)方法措施
1.实施学科专业升级行动,提升数智时代竞争力
(1)锚定申硕要求集中资源推进重点学科建设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数智化转型为核心抓手。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资源整合与内涵升级,实现申硕目标。
①聚焦学科优势,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依托现有学科基础,重点发展人工智能、金融科技、智能制造、网络安全等与区域产业需求高度契合的学科方向。
②构建“学科特区”,加速申硕突破。针对申硕核心指标,学校将设立“学科建设特区”,在人才引进、经费分配、科研立项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③强化绩效评估,动态调整资源配置。建立学科建设动态监测机制,每学年对学科成果(如高水平论文、国家级课题、专利转化率)进行量化考核,对当年未达年度目标的学科当年年底整改,次年仍不达标的实行资源缩减或重组。
④学科交叉深度融合。打破学院壁垒,推进“人工智能+”跨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2.实施科技创新跃升行动,提升经济社会贡献力
“十五五”期间,学校将以服务湖北“51020”现代产业集群为目标,通过机制创新、交叉融合与国际合作,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体系,力争实现省部级、国家级科技成果奖项零的突破。
(1)聚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立科技创新和成果激励机制
①打造“需求导向”科研模式。围绕学校申硕立项建设和新兴学科专业建设目标,聚焦科研方向,聚集科研骨干,有组织有计划地产出一批用得上、数量足、质量高的科研成果。
②优化科研激励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争取更多高质量、能为学校提质升级提供关键助力的成果,既要加大奖励科研骨干的力度,也要对单位和部门的精心组织进行奖励。
③建设“一站式”科研服务平台。充实科研处、学科建设办公室、研究生处(待建)职能,围绕科研核心目标,提供科研项目“科研培训-规划申报-科研管理-成果转化(科研促教、服务社会)”全流程服务。
(2)深化学科交叉数智应用研究,产出一批高层次标志性科研成果
①建设跨学科研究平台。依托“交叉学科数智应用研究院”,设立人工智能+金融科技、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等研究中心。
②实施“人工智能+平台计划”。通过校内外学科交叉融合建设,学校经、管、法等每个传统优势学科专业,至少建设一个“人工智能+”科研平台或实验室平台,以此申报高层次学科交叉科研项目,产出高层次成果,并力争建成省级平台。
③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设立 “科研成果转化基金”,支持教师创办或合办科技服务型公司,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3)探索国际科研合作,建立跨国科研平台
①构建“一带一路”创新网络。深化与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合作,探索开展国际贸易、跨境电商等领域的科研合作。
②深化与港澳协同创新。依托“交叉学科数智应用研究院”、 “大湾区人工智能应用研究院”、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筹建)等平台,探索与港澳大学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
③参与全球科学计划。探索与欧美日知名高校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提升国际科研视野,跟踪国际学术前沿。
(4)加大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力争顺利通过培育验收,建成省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民营经济研究智库。
(四)量化指标
序 号 |
成果种类 |
十五五预期目标 |
1 |
硕士点建设 |
学校获批硕士点授权单位 |
2 |
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点 |
2-3个 |
3 |
国家级科研项目 |
10项 |
4 |
省部级科研项目 |
150项 |
5 |
各类科研经费 |
师均3万元以上 |
6 |
高水平论文 |
30篇以上 |
7 |
权威期刊论文 |
5篇以上 |
8 |
省部级科研奖 |
2项以上 |
9 |
发明专利授权 |
50项 |
10 |
国际科研合作平台 |
1-2个 |
11 |
省部级科研平台(实验室) |
3个 |
12 |
省级一流学科 |
3个以上 |
13 |
新增省级科技创新团队 |
5个 |
14 |
兼职研究生导师 |
30人以上 |
15 |
代表性成果转化或应用 |
20项以上 |
三、学校硕士点建设存在问题
1.核心指标和竞争性指标与对应标准存在较大差距
项目 |
有差距指标 |
核心指标 |
博士比和生师比 |
竞争性指标 |
1.科研项目数及经费(国家级、省部级) |
2.发表(出版)的代表性学术论文、专著 |
3.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 |
4.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 |
5.省级及以上代表性课程和专业 |
6.出版的优秀教材 |
7.代表性成果转化或应用 |
8.在校生代表性成果(获奖、论文、专著、专利、赛事等) |
9.代表性重点实验室、基地、中心、重点学科等平台 |
10. 领域(方向)骨干教师(3人以上)教学科研个人材料(骨干教师对应指标存在较大差距)。 |
2.高层次师资短缺与科研能力弱
(1)学科领军人才短缺。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比不足20%,师资队伍的年龄和能力梯队结构不够合理,制约科研创新和学科水平提升。
(2)科研能力较为薄弱。高水平科研成果较少,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科研团队存在整合协作不足、社会服务与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国家级项目数少。
3.学科特色优势不够突出,竞争力较弱
学校专业设置主要集中于商科等领域,交叉学科还未形成;传统优势学科(如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在湖北省内横向比较中竞争力较弱,缺乏省级重点学科和国内一流学科建设成果。缺乏国家级一流学科。学科建设与公办高校同质化竞争明显,特色优势不够突出。
4.学科结构不够优化
(1)学科布局还有待改善。学科间的相互支撑和协同发展不够,导致资源分散、竞争力下降,满足当前社会发展和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学科门类不多,科研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还不够。过度集中于原先传统学科:如经济、管理、法学等,导致学术生态单一。
(2)与区域产业对接不足。解决社会需求能力还较弱,未能充分发挥其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服务社会能力有待加强。对接湖北“51020”现代产业集群,在学科建设方面对接不足。
(3)学科交叉融合不够深入。跨学科合作不紧密、资源整合不到位等问题。如“金融科技”“智能法务”“数字文创”等跨学科领域探索较少,专业领域的学科交叉融合还不够。
5.高水平科研平台少
(1)科研成果产出受限。高水平论文发表困难,科研项目竞争力弱:
(2)师资与学科建设受阻。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学科特色凝练不足。
(3)实践教学与产学融合能力不足。学生培养质量,产业服务能力弱。
四、硕士点建设下一步努力方向
(一)围绕“四大:大课题、大平台、大奖、大论文”聚焦硕士点立项建设
1.认真谋划:学校获批2029年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
2.精心组织:力争获批2个以上省级科研平台(湖北工程研究中心等)。
3.统筹部署: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5项以上。
4.提前准备 :获批省级科研奖2-3项以上。
5.加强培育:获批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以上。
6.科学指导:省级科研项目立项数位于省内同类高校前列。
7.多方协同 :师均科研到账经费 2028年3万元 以上。
8.规范管理 :做有组织科研。
(二)加强学科交叉融合
1.审计专业学位点
主要研究领域方向 |
交叉融合 |
智能审计 |
“审计+人工智能/大数据”“审计+法学/管理”协同,“审计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等多领域教师跨学科教学科研团队协作。 |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
国际注册会计师 |
2.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点
主要研究领域 |
交叉融合 |
国际投融资与运营管理 |
“国际商务+人工智能/数字经济”、 “国际商务+法学/语言文化(外国语学院)”,加强产教融合与国际化,实现“商务+信息技术”,促进数据科学学科协同。 |
数字贸易与跨境电商 |
跨国经营与管理 |
3.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点
主要研究领域方向 |
交叉融合 |
旅游供应链规划与设计 |
加强”旅游管理+人工智能/大数据“、”旅游管理+供应链/文创设计““人工智能与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协同“等 |
智慧文旅 |
旅游文化传播与产业管理 |